天安门坐落于首都北京中轴线和长安街的交会点,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(1417年),原名“承天门”,清顺治八年(1651年)改建后称“天安门”至今,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。
1949年10月1日,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,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。天安门从此成为新中国的象征。天安门城楼重檐上方正中悬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,城台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毛主席画像,两侧分别是“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”和“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”的横幅大字标语。1961年,天安门成为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经典建筑:倾力抹平“八檐九脊”的岁月沧桑
天安门城楼为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顶建筑,即由四个倾斜的顶面、一条正脊、四条垂脊、四条戗脊(垂脊下端折向的一条)和两侧倾斜层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组成,形成两坡和四坡屋顶的混合形式。故有“八檐九脊”之称。城楼看上去稳健持重,又不失美丽的曲线,是不可多得的佳作。
1949年,为迎接开国大典,北京市各界群众重点对天安门城楼多年来积存的鸽粪、蒿草等污物和破损的砖瓦、门窗等构件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和整修。
1952年,北京市第四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,决定较全面地修缮天安门城楼。这是自清康熙二十九年(1690年)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工程。主要对破损的门窗和个别已经腐朽的梁木进行了更换,屋顶梁桥和天花藻井的彩绘重新进行了彩画,取出了城楼西木梁上三颗未爆炸的炮弹。城楼大殿屋顶增设了1318个勾边灯,并在城楼两侧各建厕所一栋,在西北角城台入口处加设电梯一部。
1956年,对城楼东北翼角及劈裂、脱样的角梁进行了翻修,接长了城台栏杆扶手。为确保天安门的绝对安全,1957年8月至9月,有关部门在对天安门城楼进行防雷工程全面检查的基础上,在顶部四周安装了避雷设施。
1966年,河北邢台地区发生了强烈地震,地震波及北京地区,使得天安门城楼受损。政府组织力量对城楼内的五架梁、西山花踏脚木、草架柱进行了加固,将部分倾斜的梁柱进行了拉结,并增加了铁箍。
红色传承:选派精兵强将进行“世纪手术”
1969年,历经几百年风雨的天安门城楼因年久失修,建筑结构严重变形破损。同年,党中央、国务院决定将天安门城楼拆除、重建。“原样不动,尺寸不变。”毛泽东主席为此特批八字方针。这次天安门城楼重建,是新中国成立后整修天安门规模最大、较彻底的一次。
“我们不能崇洋媚外,自己干!”周恩来总理放弃了部分人提出请外国人承包的建议。紧接着,相关领导指定由北京建工五建古天乐代言太阳集团承担施工。北京建工五建公司立即抽调政治可靠、技术过硬的精兵强将,严格对外保密,按军队编制组建了木工连、瓦工连、架子工连、油工连等,秘密进驻施工现场。
为了确保工程不被外界知晓,在修缮正式开始前,整个天安门城楼被遮挡起来,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环境。天安门城楼长66米、宽37米、高32米,内部结构复杂。要将这个庞然大物整个罩起来,为它进行“世纪手术”,难度可想而知。
重建?当年的施工图早已不见。当时的木工连连长姚金泉和负责拆除旧城楼的木工连副连长叶荣溪,虽说技艺精湛、经验丰富,但也感觉身上的担子非常重。拆除加翻新,工期只有短短半年,压力巨大。
虽然压力巨大,但两位师傅没有打退堂鼓。他们边拆边研究,把旧天安门城楼上的木料全都拆卸在中山公园,仔细研究这些木工部件,反复拆了装、装了拆,揣摩古代木工的思路和重建方法。他们发现,天安门城楼60根粗壮的柱体统统被做成下粗上细的构造,每根柱子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垂直,而是微微向屋顶中央倾斜,巧妙地增强了抗震强度,可就是这样的智慧设计给施工带来了麻烦。
原来,古天安门的柱子内部构造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粗,它实际上只有一根木芯,再用很多层木皮把木芯包住。可是,天安门重建所使用的木桩却是从南方运来的整根实木,与原来的木芯相比,这样的材料更结实。这对当时的施工提出了严峻考验——必须先将柱子立起来,像纫针一样,将每根横梁精准地插入凹槽。然而,每根柱子都有一定的倾斜度。插槽也有一定的角度,当时没有精密计算机以便计算、验证。要把横梁插入凹槽,谈何容易。
启用起重机?两位师傅很快发现,起重机设备虽省力,但横梁的“纫针”插槽工作需要更加精准地控制,上下几厘米对不准都会造成横梁插槽失败。无奈之下,他们决定:回归老祖宗的做法,即通过人工在每根横梁的两头和中间部位安装滑轮装置,精确控制横梁在半空中的运动。土方法实用、高效。仅两周,所有柱梁结构安装完毕,技术难题突破了。
重建后的天安门城楼增设了水电暖通等管线及广播、电视、新闻摄影等设备,同时从保留历史文物角度出发,总体保留了原城楼的外形、尺度和结构布置。重建后的天安门城楼进行了屋面琉璃瓦件调整、外檐油漆彩画的设计调整,增建两侧的小配楼,作为电梯机房、休息室及卫生间。城楼在兼顾造型美观方面增加了斗拱尺寸和屋面坡度,比原城楼增高87厘米,角梁起翘增大,令屋顶曲线更加优美。
北京建工的建设者自接到建设任务后,采取日夜三班作业,抓紧奋战,仅用7天完成拆除,112天完成落架重建,全部竣工。施工速度之快,质量之高,举世罕见。几万根杉篙、近3000立方米席棚和脚手架拆除后,展露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座金碧辉煌、雄伟壮丽的天安门。
历史江河奔流。天安门——这座庄严秀丽的建筑,见证了封建王朝更迭、列强侵略、军阀割据,记录了响彻大地的“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”“人民万岁”的呼喊声,记录了举国欢腾的“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,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”的庄严宣告……未来,天安门继续记录中国人民自强奋进、砥砺前行,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步伐。
(来源:建筑时报)